商鞅变法通过一系列改革使秦国变得强大牛来乐,但同时也触犯了许多权贵的利益。这些改革措施虽然增强了国家实力,却让商鞅树敌无数,成为当时各方势力攻击的对象。
在军事方面,商鞅推行军功授爵制,打破了传统的世袭特权。过去贵族子弟可以靠祖辈的功绩直接继承爵位,现在必须亲自上阵杀敌才能获得封赏。这一政策让那些养尊处优的旧贵族们不得不重新拿起武器,靠真本事争取功名。 土地改革更是动了权贵的奶酪。商鞅废除井田制,将土地重新分配,直接剥夺了旧贵族和奴隶主们坐享其成的特权。他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不劳而获,必须亲自参与生产劳动。 在法律层面,商鞅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。最典型的例子是秦孝公的太子嬴驷犯法时,作为太子老师的公子嬴虔代其受刑,后来还因触犯秦法被处以劓刑(割鼻)。这种严苛的连坐制度让王室成员和贵族们再也不能靠关系逃避惩罚。 商鞅的法家思想与儒家提倡的仁政理念格格不入。儒家学者认为严刑峻法破坏了周礼传统,因此极力反对变法。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后,儒家成为官方学说,后世儒生在著作中常常刻意贬低商鞅的功绩。 经济上重农抑商的政策虽然增强了国力,却得罪了商人阶层。商人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,不惜重金资助文人撰写文章抹黑商鞅。当资本力量与学术话语权结合时,产生的舆论影响力是巨大的。 变法确实为平民百姓提供了上升通道,通过耕战可以获得封赏。但过于严苛的法律也让百姓生活在恐惧中。当时的肉刑极其残酷,常将健康人致残,导致民众敢怒不敢言。 商鞅曾用徙木立信的方法树立政府威信:在城南立木,承诺将木头搬到城北者重赏。这确实增强了公信力,但也暗含愚民政策——通过这种无实际意义的命令,训练百姓无条件服从,压制独立思考能力,将人民变成国家机器中的零件。 发布于:天津市长宏网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